1. 业奇网 > 好文分享 >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测绘学会,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




自“十四五”开局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共识,当我们谈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前景时,高素质人才总是最对症的良药。




站在承前启后的节点,我们向前求索,也向后回溯,无论我们将目光投向远方还是去追溯我国测绘教育的滥觞,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和同济大学是总是绕不开的两座山峰,他们伫立在我国测绘高等教育的历史中,也站在测绘地理信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头。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已不用赘述,而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的地位也同样不可小觑。1932年,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在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中华大地上草创,随着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旗帜的树立,这里聚集了叶雪安、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方俊、曾广梁等老一辈测量先驱和泰斗们,为我国高等测绘教育凿开了最初的源流。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吴淞时期学生测量实习


从近90年前的学科草创,到今天的测绘天地,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师资雄厚的现代测绘教学培养体系。


如今,作为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现状如何?面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济大学测绘学科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新的动向和创举?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同济测绘院”)院长李博峰,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睹同济测绘院的旧貌新颜。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李博峰


复兴
在现代测绘教育高地树起同济大旗


“上世纪30年代,当同济大学在我国树立起民用测绘高等教育大旗时,同济测绘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如今,经历多次更迭而重新组建的同济测绘院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在复兴的道路上。”抚今追昔,李博峰感慨万千。


“现在,大家常说,武汉大学是中国测绘教育界的‘航母’,那么同济大学测绘学科就要做中国测绘教育的‘旗舰’。”2019年履新同济测绘院院长的李博峰笃定地说道,他告诉记者,就测绘相关学科而言,武大的全面和强大是公认的,同济测绘学科如果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可能难以望其项背,所以我们的目标是精而强,在交叉学科和关键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和赶超。


李博峰介绍,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目前主要聚焦三大特色方向:一是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二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三是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这三大特色方向都是由多个二级学科协同建设,在建设特色学科优势方向的过程中,打通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等多个二级学科从学到研的壁垒。


“十三五”期间,同济测绘院通过整合学科优势、梳理特色方向,形成了“精而强”的学科建设思路,并成功获批测绘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


目前,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的三大方向已经渐成规模,不仅在学界颇具影响力,更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及经济建设。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其中百米悬停精准避障这一技术难题,就是由同济大学副校长、测绘学科带头人童小华教授带领“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完成的。


以研促学,研学结合已经成为同济测绘学科的一大特色。李博峰说:“多年来,同济测绘院积极参与和服务于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经济建设,在同济测绘院即使是在读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


为了更直观地向记者展示同济测绘院的科研实力,李博峰列出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同济测绘院的科研经费比十二五期间翻了120%,自然基金获批率人均1.2项;近五年,同济测绘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项;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部等其他省部级奖共计10余项。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启动会


求索
打破学科壁垒,探索教与学的“革命”


研与学可谓是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的两翼,同济测绘院不仅在“研”字上下足功夫,也在“学”上开拓创新,走出了新路子。


2018年7月,同济大学成立“新生院”,探索实践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李博峰告诉记者,同济测绘院没有单一学科方向的大一新生,在同济大学,新生入学首先根据大学部划分然后纳入新生院统一管理。


以同济大学信息类工科试验班为例,信息类工科试验班旨在培养学生在电子电气工程、信号信息处理、计算机与数据科学、智能与自动化等相关领域的扎实基础,开拓思维,强化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以及微电子新工科领域的持续学习能力与潜力。信息类工科试验班面向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人工智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测绘工程;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相关专业开展基础阶段培养。


学生入学第一学年由新生院统一组织教学与管理,开展大类通识教育;第一学年结束前可结合个人专业兴趣选报以上11个专业中的一个专业进行主修专业确认,同时,满足条件的学生还可根据学校学籍管理相关规定申请转入其他专业。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具备多专业基础知识,便于开展交叉学科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且在各院系‘抢学生’的过程中也倒逼教师们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课堂吸引力。”李博峰告诉记者,第二学年,当学生们进入同济测绘院后,我们也不会依照传统教学模式,专业院系泾渭分明,各自为战,而是在测绘院内打通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这三大专业方向,在院内进一步贯彻测绘类通识教育。


“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作为同济测绘院的主要领导班子成员,李博峰坚定地认为测绘学科对通识教育的需求最为迫切。他解释道,学科交叉的本质是数据的交叉融合,不同的专业背景通常不能相互理解对方的数据,这往往是学科和科技交叉融合的痛点,而测绘就是以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为核心,所以测绘学科必须主动向其他学科尤其是新兴专业和学科伸出“橄榄枝”,测绘学科能否识别、处理多学科数据决定了测绘在未来产业实践中是主角还是配角。


“在泛测绘时代,我们的机遇很大,关键在于测绘能否接得住,是否能够占据‘C位’唱主角,所以在测绘学科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在我看来是必然之举。”对于通识教育,李博峰如此解释。


育才
立潮头,育新人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其他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这根“指挥棒”行止。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新的起点上,李博峰思考得很多,面对不断更迭的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科研动向,同济测绘院在“为谁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上做足了功课。


2012年5月,同济大学整合相关学科,组建同济测绘院。时任同济测绘院院长的童小华也曾面对这一大命题,彼时,他说道:同济测绘院以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培养测绘与地理信息学科的一流人才为定位,立足国际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前沿,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重大需求,强化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协同学校相关优势学科创新,建设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测绘学科。


从童小华手中“接棒”的李博峰告诉记者:“9年来,同济测绘院的学科建设在前进,教学手段在革新,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也在变化,但学院立足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质量一流人才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


在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是根本,同济测绘院培育的人才一定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李博峰表示,同济测绘院结合专业特色,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譬如,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历程和技术优势,来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测绘实践教学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意识等。


其次,同济测绘院走出的人才,要能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中担当重任。李博峰介绍,同济测绘院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获批测绘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的院校,有实力也有义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一直以来同济测绘院主动承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以研促学,让在校的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提高自身专业水准。


第三,同济测绘院培育的应该是契合产业需求,紧跟学科前沿的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人才。李博峰认为,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创新研发上是有区别的,高等院校的科研和创新更侧重于基础性科研,而企业的创新与研发跟市场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在助推学科突破和创新人才培育上,校企双方存在互补关系。



目前,同济测绘院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与上海市测绘院等甲级资质单位和行业企业保持合作关系,成立实践育人基地,并邀请企业资深专家进学堂。


此外,同济测绘院发挥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广泛组织国际学术交流论坛,据悉,同济测绘院每年邀请30~40位海外教授或专家进校交流分享,并与海外10多所高校就联合育人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与产业需求和学科前沿保持“零距离”。


不仅如此,在李博峰看来,面对不断更迭的新形势、新业态,同济测绘院还要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此,同济测绘院除了进一步助推通识教育打通学科壁垒外,还大力引进多学科、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他告诉记者,目前,学院拥有包括欧亚科学院院士、杰青、长江、四青等高层次人才十余名,构建了国际化的本-硕-博贯通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


李博峰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家风雨飘摇中,同济大学能够勇立时代潮头率先树起测绘高等教育大旗,开中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先河。那么,今天的同济测绘院和测绘学科更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主动迎向测绘大时代的浪潮,立足“精而强”的学科建设思路,成为中国测绘教育的弄潮儿,勇做中国测绘教育的“旗舰”,劈波斩浪,探索交叉学科的蓝海。


初审:张艳玲

复审:宋启凡
终审:金 君



世界第一部海拔八千米以上雪山地图集问世


院士论坛丨李德仁:新基建是引领中国从第一个百年发展走向第二个百年发展的重要举措


山东省大数据中心招聘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印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